文献传送门 | 公积金贷款,你真的赚到了吗? ——住房公积金、购房信贷与家庭消费
来源:时间:2018-12-03 11:04阅读:
本文为第十六经济学年会CFPS专场文章,所有观点均来自原文献作者,不代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公众号立场。阅读原文
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又有一波青年才俊用多年工作积攒下的公积金成功申请到了一大笔低利率房贷,开心地成为了有房一族。然而尽管利率已经比普通商业贷款低了不少,他们似乎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每月吃土还房贷的日子。心疼。那么住房公积金究竟能否缓解购房还贷的压力?又在多大程度上会对家庭消费产生影响呢?利用CFPS数据,三位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住房公积金制度(Housing Provident Fund,HPF)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之初的确提高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拥有率。然而,住房市场变革之后,公积金制度的职能从为单位筹集建房资金,逐步蜕变为购房信贷支持计划。虽然公积金缴存家庭可享受个税抵扣,并在购房时获得贷款优惠,但是缴存家庭的福利也会受到存款利息损失、流动性约束、贷款比例和额度限制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一种强制性储蓄计划,住房公积金或将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内的储蓄和消费配置,进而影响家庭消费水平。为此,本文在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下,以家庭消费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公积金制度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是否存在改进作用,以评估公积金制度对城镇居民家庭福利的影响。
研究设计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由CFPS2010年和2012年两期调查构建的面板数据,主要变量来自于成人库和家庭经济库。家庭的公积金缴存状况、养老保险持有状况、教育水平等变量由成人库信息合并生成,家庭的收入、消费、住房拥有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等信息来自家庭经济库。最终样本共包含6169条城镇家庭观测。
为层层递进分析公积金制度对不同类型缴存家庭的影响,本文涉及了三个实证模型:总体模型、住房分组模型及住房-贷款分组模型。总体模型,考察缴存公积金对所有家庭消费的平均处理效应。考虑到住房公积金与购买住房、按揭贷款有关,我们将借助虚拟变量交乘项,引入分组回归模型。住房分组模型,考察缴存公积金对有房家庭和无房家庭消费的影响。住房-贷款分组模型,以是否拥有住房和是否使用购房按揭贷款对家庭进行分组,分别考察缴存公积金对无房无贷、有房有贷、有房无贷三类家庭消费的影响。
仅有房无贷家庭受益?
首先,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整体上会提高缴存家庭的消费水平,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无房缴存家庭的消费并无促进作用,但能够显著提高有房缴存家庭的消费。考虑到公积金制度作为购房信贷支持工具,因此需要进一步判断公积金能否有效降低拥有住房家庭的信贷负担。其次,住房-贷款分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公积金制度仅能显著提高有房无贷缴存家庭的消费,对有房有贷缴存家庭的消费则无改进作用。
总之,公积金制度并未有效帮助无房和有房有贷家庭降低购房储蓄和还贷压力,仅仅改进了有房无贷家庭的福利。制度实施的效果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产生了制度设计目标和实际受益对象的错配。这说明公积金制度在设计上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效率,有必要结合未来以家庭为计征单位的个税改革方案,建立贷款个税返还机制,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并降低缴费对缴存家庭的流动性约束。
但是,为什么?
公积金制度不能促进有房有贷缴存家庭的消费水平,是因为:首先,各地公积金贷款的额度均受到严格的限制,导致贷款利息优惠的效应减小;其次,公积金贷款要求的首付比例普遍高于银行的商业贷款,可能导致部分缴存家庭放弃公积金贷款,选择商业贷款;再次,虽然缴存家庭享受了公积金贷款的利息优惠,但也遭受存款利息损失;最后,公积金结余的 “专款专用”可能迫使家庭偏离最优的消费储蓄跨期决策,从而扭曲了家庭福利。
公积金制度能够显著提高有房无贷缴存家庭的消费,是因为:首先,公积金制度为这类家庭提供了免税的储蓄;其次,有房无贷家庭“未退休年长者年龄”的中位数则为45岁,显著高于有房有贷家庭,该类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大额支出压力较小,消费受到流动性约束的限制较小;最后,能够获得住房的缴存家庭通常在正规就业部门或“体制内部门”就业,缴存公积金体现了一种“制度身份特征”,这一身份特征同缴存家庭能够获得的制度性福利密切相关,即公积金制度对该类缴存家庭福利水平的改进,并非来自制度设计本身的金融效率提升,而是一种由身份差异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