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传送门 | “影子教育”复制了社会不平等吗?
来源:时间:2018-12-03 09:52阅读:
前言
近年来,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影子教育”的课外补习在中国迅速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竞相参加课外补习活动,导致学生学业竞争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学校教育延伸到影子教育。本期文献传送门为大家推荐首都师范大学薛海平教授的一篇关于影子教育的文章,作者利用CFPS 2012年的数据,对我国义务教育学生家庭课外补习活动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影子教育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与功能。
谁在参加课外补习?
在所有调查的义务教育在校生中,有24.6%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约占所有样本在校生的1/4。为进一步探究不同背景学生接受课外补习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从个体、家庭、学校三方面探讨哪些因素影响谁在参加课外补习。
结果显示,在个体因素中,学生班级排名对其是否参加课外补习有显著正影响,排名越靠前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可能性也越高。家庭因素中,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收入、父亲教育程度、父母教育期望衡量)对义务教育在校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有显著的正影响,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越好,其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对孩子是否参加课外补习也有显著正影响,教育期望越高,孩子参加课外补习可能性也越高。与农村家庭相比,城市家庭学生更可能参加课外补习,与小城市相比,家庭处于大中城市的学生更有可能参加课外补习。
“培优”VS. “补差”?
在探讨影响学生是否参加课外补习的因素中,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学习成绩好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谁更可能去补习?研究显示,班级排名越靠前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可能性也越高,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排名越靠前的学生面临的学习竞争越激烈,为了保住现有的排名位置,他们寻求课外补习的动机更强;这也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在校生课外补习尽管并存“培优”和“补差”两种类型,但占主导地位的可能还是“培优”类型的课外补习。
课外补习对成绩真的有影响吗?
绝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寻求课外补习主要原因是提高学生成绩,然而课外补习究竟能否提高学生成绩?本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简称PSM)来估算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影响,而结果显示,在控制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等影响因素情况下,课外补习对义务教育学生数学成绩有显著作用,对学生语文成绩影响则不显著。其可能原因在于数学和语文两种学科学习特点和要求有较大差异,课外补习班中通过对学生数学解题思路和题型的短期培训能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语文成绩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自己平时的阅读和长期的积累。该结果与普通的ordinal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基本保持了一致,只是基于PSM方法的估计系数值要大些。
影子教育复制了社会不平等?
来自较好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大中城市的学生更可能接受课外补习,说明课外补习具有社会再生产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状况,是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具体映像。在义务教育主流学校体系均衡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受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影响而获得课外补习数量和质量的差距,可能导致下一代在未来学业成绩、入学和工作机会获得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成为了一种维持和强化社会分层的机制,课外补习也因此成为阶层差距在代际间维持和传递的一个重要通道。
参考文献
薛海平.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3):60-80.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1期转载,139-140.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