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传送门 | 夫妻双双把家离?农村夫妻的外出与留守安排
来源:时间:2018-12-04 04:12阅读:
随着我国外出农村劳动力规模的不断上升,农村人口的外出方式也正逐渐由以单人外出为主向以核心家庭外出为主转变。一系列社会后果及问题伴随这个过程产生,比如流动儿童的抚养与教育、外出打工者的婚姻稳定性和家庭观念变迁等问题。而对这些社会后果和问题的研究需要基于我们对人口流动趋势和特征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农村外出者的配偶或子女也外出了?农村家庭通常会让哪些成员外出?哪些外出安排更具有普遍性?过去的研究由于大多使用流入地抽样的数据以及对家庭结构缺乏全面的数据采集,尚未能对当今农村家庭劳动力外出或留守安排的概貌做出可靠描述。发表于最近一期《社会学研究》的论文“外出还是留守?——农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经验研究”则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来描述农村夫妻及其子女各类外出—留守安排的分布,同时分析了这些安排与夫妻及其流出地家庭特征之间的关联。
为什么要选择CFPS数据?
作者探讨了以往流动人口研究所使用的数据的两个主要局限:流入地抽样的样本代表性问题、对家庭边界缺乏明确的定义。而CFPS数据一方面可以从家庭关系库、个人问卷库、家庭经济库获得同时囊括流出地和流入地外出劳动力的样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人口流入地抽样无法捕捉非家庭户外来人口信息的弊端;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其对完整家庭关系的采集,将家庭外出的基本分析单位明确界定为每一对夫妻,并将未成年子女视为夫妻的扩展,以保证所有家庭分析单位的一致性。
作者按照夫妻各自的外出状态将家庭的外出-留守安排分为五类:夫妻均不外出、丈夫单方外出、妻子单方外出、夫妻异地外出和夫妻同地外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再区分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是否带子女外出。
主要的研究发现有哪些?
农村已婚人口外出家庭化到底有多普遍?
作者发现,如果从考虑流出地的角度来看,以家庭形式外出的比例比之前研究估计都要低。在农村夫妻中,参与外出的夫妻约占25%。其中,近半数(48%)是丈夫单方面外出,其余多为夫妻双方均外出打工(45%),妻子单方外出所占比例极小。在夫妻均外出的情况中,异地外出的比例约为40%,且以省内异地为主,跨省异地的比例较低。当丈夫或妻子单方外出时。8.5%的夫妻其未成年子女也外出,但夫妻同地外出时,子女也外出的比例则升至近六成。由此可见,虽然家庭化外出已成趋势,但夫妻分离的外出安排仍是一种主要模式,家户分离的局面仍然普遍。
外出在教育水平上的选择性体现在何处?
夫妻的教育水平对他们是否参与外出打工已无显著影响,但却影响着夫妻之间具体的外出安排。平均教育水平越高的夫妻越可能双双外出及同地外出,而妻子相对丈夫教育年数的提高则会增加同地外出的可能性。这说明接受更多教育能让农村女性婚后仍参与外出打工,避免独自留守,有助于其维系与丈夫的婚姻关系。
孩子和老人是外出的牵绊还是动力?
研究并未发现有孩子和老人会降低夫妻外出的可能性。相反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子女更可能推动夫妻参与外出。由此可见,为子女教育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或创造在城市就学的机会是农村夫妻外出的目的和动力之一。丈夫的父母在流出地会增加夫妻单方和双方外出的可能,这或许是由于父母能够帮助照料子女,但也可能是因为夫妻需要外出挣钱来赡养父母。
中国传统家庭的特征如何影响外出安排?
夫妻外出安排存在符合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的两性差异。子女对丈夫外出主要产生激励作用,而妻子则更易因照顾年幼子女而留守。此外,丈夫是长子或独子的夫妻较不可能外出,此类家庭中妻子单方外出的情况也很少,这符合中国传统父权制家庭长子需更多照料父母的伦理规范。
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从单人外出到家庭外出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两位研究者对农村夫妻各种外出—留守安排分布的描述可以为关注与这些安排相关的社会后果的研究(如流动人口婚姻维系、留守或流动儿童等)提供基础的、概貌性的描述性数据,并为探讨家庭结构、家庭伦理对外出决策的影响的后续研究提供启发。
文献信息:李代、张春泥 ,2016,“外出还是留守?——农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139-163。阅读原文
请您关注CFPS公众号,阅读更多CFPS小课堂:ISSS_CF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