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文献传送门

努力vs.家境: 哪种成就归因模式在中国更主流?| 文献传送门

来源:时间:2022-07-18 11:01阅读:

今天,中国人在对成功的原因进行解释时,主要存在哪些成就归因模式?其中哪种模式更主流?

哪些属性的人群倾向于认为努力决定成功?哪些属性的人群倾向于认为家庭背景决定成功

不同成就归因模式的个体,在心理变量上有无差异(主观幸福、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态度)?

 

Patterns of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of Chinese adults and their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A large-sample longitudinal study

 

期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an, 2022)

作者:作者:葛枭语 侯玉波

机构: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DOI:10.1016/j.paid.2021.111230

 

人为什么而成功?

 

你觉得,人因为什么而成功?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一方面,许多人相信努力决定成功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勤能补拙」;「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天道酬勤的思想传统,《论语·子张》首倡「学而优则仕」,在封建世袭的贵族秩

序之外主张凭借个体努力而获得成功,《礼记·大学》所提出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将个体的努力视作取得成就的必由之路,此后秦汉郡县制、隋唐科举制都在逐步消解家

族门第对个体向上流动的束缚。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努力归因是解释成就原因的关键,许多人相信,

努力可以使人超越家境、天赋、运气等因素。

 

然而,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决定成功的观念在中国似乎也并不鲜见。

 

在寒门出贵子的社会流动性理想之外,「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等观念似乎也并非全无市

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家庭背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历或听说过一些通过家

庭关系(而不是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人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不同看法会带来怎样的心理影响,其实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非常关注

的问题,属于「成就归因」(achievement attributions)的研究范畴。

 

本期介绍的这项研究,就通过对大样本纵向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属性的群体可能对成就原因采取不

同的解释模式,而持有不同归因模式的个体可能在幸福感、身心健康、社会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具体点说,这项研究做了啥?

 

为了回答中国人的主要成就归因模式有哪些、不同群体更易持有哪种模式、不同模式的个体在心理

状态上有何差异,这项研究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的2010年、

2012年、2014年、2016年共4波数据进行了分析,总样本量为28768人。

 

具体而言,该研究包含了3个方面的分析:

 

 

通过这些方法,该研究主要有以下3方面发现。

 

发现I · 中国人的4种成就归因模式

 

该研究运用潜在剖面分析(LPA),依据7个指标,从28768个样本中识别出了4种主要的成就归因模式。

 

 

这4种主要的成就归因模式(及其在样本中的占比)分别是:

 

• 37% 努力决定论(Effort-determinism)

更强调努力和受教育程度对成功的影响,而不太重视家庭社会地位和家庭财富的影响。这种模式的个体

认为努力是成就的决定性因素,相信个体通过努力超越家境限制。

 

• 10% 努力改善论(Effort-betterment)

也强调努力和受教育程度;但在中等程度上重视家庭社会地位和家庭财富的影响。这种模式的个体对成

功的解释常常是,在一定的家庭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勤奋好学以获得成就。

 

• 7% 代际继承论(Inherited)

对努力程度的重视极低。这种模式的个体不太相信一个人的成就是来自于努力,而更愿意相信家庭背景、

天赋、运气等的影响,更倾向于认为富人的孩子就算躺着也能自然而然地继承父辈的成就。

 

• 46% 多元决定论(Multi-determined)

这种模式的个体倾向于将成就归因于家庭社会地位、努力程度,同时对家里有关系、受教育程度的重视也很

高,而其他要素也并不低。总体而言反映出一种矛盾性的特点,对努力的看法与对家境的看法存在张力,在

成就归因上处于骑墙状态。

 

除了代际继承论模式的个体以外,其他3类模式的人群累积占样本的九成,他们的共性就在于都强调个体努力

(尽管在对家境的看法上各有不同)。可见,对努力的重视是中国人成就归因的主流特点,当一个人取得成

就,近九成的人都愿意相信努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发现II · 年轻人更重视努力的作用

 

关联规则挖掘(ARM)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成就归因模式。

 

高收入、生活在城市地区的70后更可能持有「代际继承论」的归因模式。对这一发现的一种可能解释是,这些

群体往往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更可能希望把他们的成就传承给他们的孩子。这种解释采取的是年龄和收入的视

角。

 

然而,另一种可能性是,不同世代的成长经历也可以作为解释视角。在中国,上述人群的典型成长背景是改革

开放前后、法制健全度与完善度不断发展的时期,当时的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较难与今天相提并论。在这种背

景下,这一群体相对而言经历或目睹了更多依靠家庭背景和关系(而不是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案例。因此,

他们更愿意将成就归因于家庭因素,而对努力的影响持悲观或轻蔑的态度。

 

很难说目前的研究结果足以澄清这种现象是源于年龄还是源于世代。不过,该研究为这种基于世代的解释视角

提供了其他间接的和初步的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高学历家庭的90后更倾向于表现出「努力决定论」的归因模式,相信个人努力可以超越家

庭背景的限制。以往研究者也认为,在中国社会,将成就主要归结于家庭背景或关系网络的社会群体代表着更

为传统和落后的力量,而将成就主要归结于个人努力和教育成就的社会群体代表着更为现代和开放的力量。本

研究的结果反映出,新一代越来越相信,努力是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这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竞争的机会平等性

在过去几十年有了明显改善。

 

此外,研究发现,父母是文盲或半文盲的50后更有可能表现出「多元决定论」的归因模式。这个群体社会经济

地位较低,可能希望通过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然而,他们仍然认为家庭背景是成就的重要决定因素,这反映

出矛盾的特点。由于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水平有限,他们在解决这一矛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发现III · 努力决定论指向积极心理状态

 

研究结果显示,持有「代际继承论」归因模式的群体在多个心理后果变量上表现出消极的特点,包括对生活更

不满意、对未来更少信心、自评幸福感显著更低、对工作更不满意、与他人相处情况更差、人缘更差,此外,

他们还更不相信大多数人是乐于助人的、更不相信大多是人是值得信任的,他们对地方政府的评价也总是显著

更低。

 

对于这种模式的个体来说,如果是对自己的成就做归因,家境是自己以外的因素,因此,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

他人的帮助会使他们产生不确定感和忧虑感。但如果是对他人的成就做归因,家境是别人与生俱来的因素,这

种归因易于带来嫉妒感,同时还与无望感和退却感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持有「代际继承论」归因模式的

群体,不论是在与人相处上,还是在社会态度上,都更为消极,这或许与他们怨天尤人的归因风格不无关联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有「努力决定论」和「努力改善论」归因模式的群体,在多个心理后果变量上均表

现出积极的特点,包括对生活更满意、对未来更有信心、自评幸福感显著更高、自评/他评健康度显著更高、更

相信大多数人是值得信任的。

 

此外,「努力决定论」的个体还表现出负性精神状态更少、对地方政府评价更高、更相信大多数人是乐于助人

的。

 

将自己的积极结果归结于个体内部,会带来自豪感和自尊感,而且使人们在后续行为中更会预期自己能够取得

就。而对他人成就的努力归因,则带来敬佩感。也就是说,持有「努力决定论」和「努力改善论」归因模式

体在整体上表现出更强的心理适应性,这种未来可期、反求诸己的归因风格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状

 

持有「多元决定论」归因模式的群体在多个心理后果变量上处于中等水平,但表现出偏低的未来信心度、自评

福感,此外自评和他评健康度都显著更低。这或许与他们持有充满矛盾的成就归因模式有关,由于没有一套

解读成就的自洽体系,因此在心理和谐程度上有所欠缺。

 

 

这项研究的方法有何特别之处

 

• 以往关于成就归因的研究大多具有样本量小、方便抽样、仅依赖自评等特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该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分析,该调查样本量大、抽样方法科学。借助CFPS的

优点,该研究可以相对更有效地减少传统小样本研究中不可避免的抽样偏差。

 

• 借助CFPS的优点,该研究在对与健康相关的结果变量的分析中,不仅包括自评指标,还包括经过专业

培训的CFPS访员所观测评分的指标。

 

• 借助CFPS的优点,该研究不仅在横断数据中检验了效应,而且还使用了2年后、4年后、6年后测量的

纵向数据来进一步验证效应的稳健性。

 

• 该研究参照了Osborne和Weiner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归因研究方法,避免过于割裂个体内部的因

果信念模式。

 

课代表总结

 

• 该研究从28768个样本中识别出中国人的4种主要成就归因模式:努力决定论、努力改善论、代际继承

论、多元决定论。

 

•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人倾向于持有不同的成就归因模式。

 

• 「代际继承论」个体,在幸福感、人际生活、社会态度方面表现出更消极的态度。

 

• 「努力决定论」和「努力改善论」个体,表现出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更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更积极的

心理状态。

 

• 请注意,研究结果总是与其所采取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如果您希望对这项研究做进

一步的了解,请您参阅论文原文,以便更明晰地知晓这项研究的具体方法以及所存在的局限。

 

小编寄语

 

CFPS项目组感谢葛枭语和侯玉波团队的投稿,我们同样鼓励更多用户与我们联系,推荐相关优秀研究成果。

 

请您关注CFPS公众号,阅读更多CFPS小课堂:ISSS_CFPS

上一篇: 中国年轻人的婚育意愿和婚育行为 | 文献传送门

下一篇: 文献直通车 | 中国人的主观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