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是收入差距最大的城市吗?| 文献传送门
来源:时间:2022-09-20 10:33阅读:
What predicts perceived economic inequality? The roles of actual inequality, system justification, and fairness
considerations
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作者:Hongfei Du1;Ronnel B. King2
1.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t Zhuhai
2. University of Macau
DOI:10.1111/bjso.12468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指出,国民的幸福与社会的平等分配制度息息相关。《礼记》也有
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说明,一个平等的社会更能提高人民的福祉。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
展,收入差距增大的现象却日益显著。这一现象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担忧,他们发现,在收入差距越大的地区,
越容易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未成年怀孕率升高,犯罪率上升等(Buttrick & Oishi,
2017; Du, Chi,& King, 2019; Wilkinson & Pickett, 2010)。为了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我们有
必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人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感知和判断社会上的收入差距程度?
图片来源: pixabay.com
我们不妨先来简单测试一下自己的收入差距感知:
下图(图1)列出了全国各省区市2010年的人均GDP,人均GDP是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代表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
平。
图1 -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区人均GDP
现在,请从上图中选择3个你认为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和3个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这反映了你主观判断的各地
区的收入差距程度,请记住你的选择。
下图(图2)列出了全国各省区市2010年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代表着各地区实际收入差距水平,其值介于
0~1,越接近1说明收入差距越大(即收入越不平等),越接近0说明收入差距越小(即收入越平等)。
图2-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区基尼系数
那么,你在图1中所选择的3个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和3个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与图2的实际收入差距水平是相
符的吗?
如果答案是不相符的,这说明你的直觉是错误的。但你也别担心,最近的研究发现这种错误并不罕见。接下
来,我们将一起探讨我们的直觉为什么会犯错误。
在过去的20-30年里,研究人员专注于探索客观的收入差距程度对人们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认为经济分
配的不平等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这里隐含的一个假设是,人们能够准确地感知和判断社会的实际收入差距
程度。
图片来源: pexels.com
但是,在不断地重复实验和调查中,研究者发现,人们感知到的收入差距和实际的收入差距存在很大的差别
(Gimpelson & Treisman, 2018; Norton & Ariely, 2011)。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人们可能认为,北京、上
海、广东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是最大的,但实际上,2010年收入差距大的是广西和湖南等地区。
研究者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的六年纵向追踪数据,探讨了这一现象
(Du & King, 2021)。结果发现,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们越倾向于认为该地区的收入差距水平高。也就是
说,人们常常基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估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程度(见图3)。
图3-人均GDP与收入差距感知
而实际上,人们主观估计的收入差距程度并不准确。研究发现,在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越大的地区,人们主
观估计到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感知)反而越小(见图4)。
图4-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与收入差距感知
一方面,人们可能有一种直觉,当周围的人们变得越来越富裕,会倾向于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够成功,也
能够变得富裕。因而,人们就会更容忍收入的差距、更低估收入差距的程度(Oishi, Bak, & Caluori, 2022)。
另一方面,人们对收入差距的错误直觉,也受其它社会心理因素影响。
在本研究里,研究者探讨了影响人们收入差距主观感知的两种社会心理因素:系统合理化和不公平感知
(Du & King, 2021)。为了对这两个心理因素有更直观的感受,我们不妨跟随小刘和小王先进行一场奇妙的入职
体验吧。
假设小刘和小王都是大学毕业生,小刘入职了A公司,小王加入了B公司。以下是两人在公司的工作经历。
小刘的工作经历描述:
公司将小刘安排到了基层工作。小刘发现自己和其他同事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都差不多,大家都是从早上8
点忙到下午6点。老板承诺每个月给他5000元的工资,而由于身边的同事和领导都是工作经验五年以上的老员
工,他们每个人的月收入达到了1万元。面对这样的收入差距,小刘心想:“因为他们在职时间长,工作经验
多,工作能力比我强,他们工资比我多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加倍努力,未来我的工资也能涨到他们的水平。”
因此,小刘觉得公司的收入差距并不算大。
小刘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收入差距。同时,小刘认为,这一差距可能与入职年限、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有
关。因而,小刘将自己与同事的收入差距“合理化”。研究发现,“合理化”地解释自己与他人的收入差距,
能够减弱人们对实际收入差距的感知的判断。也就是说,小刘所感知和判断的收入差距,受“合理化”信念
的影响,从而低于实际的收入差距。
小王的工作经历描述:
小王开始工作后,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他的工资都停留在5000元左右,远不及在另一个小组工作的小孙。小
孙的工资达到了1万元,但两人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相当。原来,B公司是按小组制度考核的,小王所在的小组
除了小王以外其他人都不求上进,而小孙所在的小组团结一心为公司创造了许多业绩。这种不按个人贡献分配
收入制度,让小王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公平。小王觉得,公司员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小王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收入差距。同时,小王认为,收入差距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所导致的,即使自
己付出努力,也无法获得与努力相匹配的工资。带着这种不公平感,小王觉得自己公司的收入差距非常大。
当你跟随小刘和小王的视角去体验,你是否与他们有相似的感受呢?尽管两人所在公司的收入差距程度差不
多,但两个人对于收入差距的主观感知,有非常大的区别,原因在于他们对收入差距的主观感知,受到两个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收入分配制度合理化
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会为收入差距的存在进行“辩护”。小刘的“自我勉励”是对不平等分配制度合理化的心理
过程。尽管他和同事做的工作差不多,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他理应得到和同事不相上下的工资,这体现了收
入的不平等。但是,小刘将“工龄”和“工作经验”作为合理化的理由,相信这种不平等分配制度是为了激励
员工为公司效力。久而久之,小刘很可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不平等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感
如果人们经历过不公平的对待,特别是当这种遭遇是由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引起的,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知
就会升高。于小王而言,因为经历了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的遭遇,对公司的收入分配“敏感化”,可能更会体验
到公司存在着诸多不平等。
研究者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验证了上述两种现象(Du & King, 2021)。一方面,当人们倾向于对收
入差距“合理化”,认为收入差距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如,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他们
就会感知到较低的收入差距水平。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经历过收入不平等所引起的不公平待遇,他们就会感知
到较高的收入差距水平。
总而言之,人们的收入差距主观感知,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的实际收入差距水平。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
收入差距感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常常误以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意味着收入差距越大。从社会心
理的视角来看,收入差距感知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倾向于“合理化”收入差距的人们,感知到较低的收入
差距;相反,经历过不公正遭遇的人们,感知到较高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Buttrick, N. R., & Oishi, S. (2017).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income inequalit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 e12304. doi:10.1111/spc3.12304
2.Du, H., Chi, P., & King, R. B. (2019). Economic inequ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harm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in China. Child
Development, 90, 1016-1026. doi:10.1111/cdev.13253
3.Du, H., & King, R. B. (2021). What predicts perceived economic inequality? The roles of actual inequality, system justification, and
fairness consider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1(1), 19-36. doi:10.1111/bjso.12468
4.Gimpelson, V., & Treisman, D. (2018). Misperceiving inequality. Economics & Politics, 30(1), 27-54. doi:10.1111/ecpo.12103
5.Norton, M. I., & Ariely, D. (2011). Building a better America—One wealth quintile at a tim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9-12. doi:10.1177/1745691610393524
6.Oishi, S., Bak, H., & Caluori, N. (2022). Cultural psychology of inequality: Curr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doi:10.1111/ajsp.12516
7.Wilkinson, R. G., & Pickett, K. (2010). The spirit level: 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 London: Penguin.
请您关注CFPS公众号,阅读更多CFPS小课堂:ISSS_CF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