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办学的就业效应 | 文献传送门
来源:时间:2024-07-11 01:04阅读:
农村寄宿制办学的未预期结果:基于就业外溢效应的考察
期刊: 《教育与经济》2023年05期:27-35页
作者: 王军辉1、何青1、岳超云2
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2.曲靖师范学院
CFPS项目办公室感谢作者团队的供稿。“文献传送门”栏目诚邀用户投稿,欢迎您介绍基于CFPS数据的优秀
成果。
研究背景
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是近年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政策之一。2017年,
我国共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
在校生有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 ;中国农村小学寄宿生规模达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
总数量的14.1% 。政府大力推动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主要目标是减少因上学距离过远导致的辍学,以及
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
现有的寄宿制办学的研究文献,多数从学生的学业表现、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校园欺凌等角度研究寄宿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关注教育本身的话题,没有关注到寄宿制办学对家庭
经济行为的影响。现有文献普遍没意识到寄宿制办学作为一种办学模式,不仅对学校教育本身有重要作用,
同时实际上提供了儿童看护服务,降低了家庭的儿童照料负担,从而让劳动力走向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
和增收。本文把寄宿制办学的影响从儿童发展本身拓展到劳动力的就业行为,拓展了寄宿制办学的研究范围。
主要发现
本文基于2010-2018年五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小学生寄宿对农村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发现家庭小学生全部寄宿使得家庭劳动力务工和务农比率分别提高3.2%和2.5%,有工作比率上升2.4%;对于
家里的孩子都在读小学的家庭,孩子全部寄宿能使得务工比率上升7.1%。这一效果不受劳动力性别和家中孩子
数量影响,对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影响更大。机制分析发现:家庭小学生全部寄宿降低了家庭劳动
力因家务而不就业的概率,主要体现在女性劳动力上;如家中有走读生、学前儿童或没有老人,寄宿对劳动力
就业没有显著影响或者影响很小。初中生的照料需求相对较小,我们发现初中生寄宿并不会促进家庭劳动力的
就业。因此,本研究发现寄宿制办学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机制是因为寄宿制办学提供了儿童照料服务。
政策涵义
1、提供儿童照料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劳动力就业,目前大量文献支持这一点。
2、更为重要的是,在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资源基础上做适当延伸,可能会有很好的成本效益。以儿童照料
服务的供给为例,现有思路主要是寻求专业机构来提供儿童照料服务。但儿童照料的需求往往并不是全天侯,
只是特定时间内需要照料,比如在校学生所需的照料需求时间段主要是在学校放学与父母下班之间,如果成立
专业机构来提供儿童照料服务,其有效工作时间仅仅是学校放学与父母下班之间这段时间,实际有效工作时间
很短。寄宿制办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提供照料服务,但学生住校后,学校客观上承担了大量的儿童照料工作。
寄宿制学校提供儿童照料服务的特点是开发现有资源和机构闲置的儿童照料资源来提供儿童照料服务。
由于没有成立新的机构和人员,主要是提高现有资源和机构的利用率,这种儿童照料模式的成本可能会更低。
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中的托管模式与寄宿制学校的思路非常接近,即基于现有的资源和机构来提供儿童
照料服务。目前在全国普遍实施的课后延时服务,也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来降低家庭照料负担。
3、最后一点,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是论证寄宿制办学对于弱势家庭发展的影响。虽然欧美在尝试采用寄宿
制办学来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但国内目前对寄宿制的研究仍然主要是把寄宿制办学
当成一种影响广泛的办学模式,研究这种办学模式的一般性影响,忽视了寄宿制办学对弱势家庭的独特帮助。
本文首次研究论证了寄宿制办学对于家庭劳动力的就业也有促进作用,即寄宿制办学对弱势家庭当期的发展
也有帮助,目前社会低估了寄宿制办学对弱势家庭的影响。
请您关注CFPS公众号,阅读更多CFPS小课堂:ISSS_CFPS